英国历史上的四个时期各有四个国号,见证了英国的领土变迁

来自伪基新闻

伪基新闻,让大家当妓者记者的自由新闻源。

2011年09月17日

英国在历史上曾经被称为日不落帝国或大英帝国,但这些只是称呼而不是英国正式的国号,但英国在历史上却曾经使用过四个国号,而这四个国号也见证了英国的领土变迁。

英格兰王国

公元5世纪时在英格兰的土地上也曾经出现过战国七雄,当然这七个国家相互征伐也没有分出胜负,直到927年其中最强的威塞克斯王国(Westseaxna rīċe)的第29代国王埃塞尔斯坦(Æþelstan)灭了其它六国而统一了英格兰地区,建立了新的英格兰王国(Kingdom of England),当然他也成为了统一后的第一代国王。
英格兰王国历经了威塞克斯王朝、诺曼王朝、金雀花王朝、兰开斯特王朝、都铎王朝及斯图亚特王朝,自927年至1707年历经780年。
1541年,爱尔兰议会宣布承认亨利八世(Henry VIII)为新成立的爱尔兰王国(Ríocht na hÉireann)的国王,因此英格兰与爱尔兰形成共主邦联。1603年,都铎王朝的末代女王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在驾崩前,传位给表侄也是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James VI),继位条件是詹姆士六世必须移驻至伦敦,因此是为英格兰的詹姆士一世(James I),所以苏格兰王国(Kinrick o Scotland)也与英格兰王国形成共主邦联。
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议会通过了“1707年联合法令(Act of Union 1707)”,正式将英格兰王国与苏格兰王国合并为统一的国家,而时任的女王安妮(Anne)也成为形式上的末代英格兰王国君主。

大不列颠王国

因为1707年联合法令的生效,使得苏格兰王国与英格兰王国南北统一,因此形成新的国号为大不列颠王国(Kingdom of Great Britain),而女王安妮也自动成为新成立的大不列颠王国的首代君主,但因为爱尔兰王国仍未合并,因此安妮也兼任爱尔兰王国女王。
1714年,女王安妮驾崩,因为无嗣,所以斯图亚特王朝结束。英国国会从神圣罗马帝国迎来了远亲汉诺威选帝侯路德维希(Ludwig)继位为新国王乔治一世(George I),自此英国国王除了是大不列颠王国国王及爱尔兰王国国王之外,还多兼了汉诺威选帝侯及神圣罗马帝国财务大臣的头衔。当然也开启了汉诺威王朝的统治。
1800年,乔治三世(George III)批准了“1800年联合法令(Act of Union 1800)”,爱尔兰王国正式结束与大不列颠王国的共主邦联关系,改组为联合王国。大不列颠王国自1707年至1800年为止,这个国号只使用了93年的时间。

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

1800年联合法令的生效,爱尔兰王国放弃了独立政体而和大不列颠王国合组成立了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当然批准法令的乔治三世也自动成为新成立的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的首代君主,但他同时也兼任了汉诺威王国国王。
到了女王维多利亚(Victoria)时期,因为汉诺威王国的王位继承法禁止女性继承王位,因此新即位的女王维多利亚就没能继承汉诺威王国的王位,但因为英国灭亡了印度的卧莫儿帝国,而使得维多利亚多了“印度女皇”的称号。不过其子爱德华七世(Edward VII),因为没有汉诺威王国国王的身份而且改从父姓,所以汉诺威王朝结束而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开始。
到了乔治五世(George V),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因为英国全国弥漫了反德情绪,因此乔治五世从善如流改掉了具有德国风味的姓氏,因此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结束,温莎王朝开始至今。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爱尔兰举行公投,其中四分之三的26个郡决定脱离联合王国而独立,但东北角的6个郡决定留在联合王国。而使得英国再次被迫更改国号。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的国号使用了121年。

大不列颠与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1922年因为爱尔兰有四分之三的26个郡决定脱离联合王国独立成立爱尔兰共和国(Poblacht na hÉireann),因此改国号为大不列颠与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当然乔治五世也成为新的联合王国暨温莎王朝的首代君主。
1936年乔治五世驾崩,长子爱德华八世(Edward VIII)继位,不过因为个人的婚姻问题,而在位仅326天就宣布自行退位并传位给其弟约克公爵阿尔伯特(Albert)王子,是为乔治六世(George VI)。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7年印度宣布脱离英国独立,而使得乔治六世成为末代印度皇帝。1952年乔治六世驾崩,因为无子,所以王位由年轻的长女伊丽莎白继位,是为伊丽莎白二世(Elizabeth 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