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皇帝要吃顿饭的规矩都很多,而且历任都得严格遵守

来自伪基新闻

伪基新闻,让大家当妓者记者的自由新闻源。

2008年01月20日

清朝的皇室是起源于东北的满族,所以在饮食习惯上也延续了满族的传统,有别于汉族皇帝一天四顿,清朝的皇帝一天只有两顿正餐,称之为“早膳”及“晚膳”。早膳的时间大约是在清晨六时至八时半,晚膳的时间大约是在中午十二点至下午两点。到了夏季及秋季还会提前一个小时。两顿正餐之后还会加一顿小吃,时间则不固定,皇帝肚子饿了想吃就让人随传随上。

御膳房是负责供应皇帝膳食的机构

御膳房是隶属于内务府的机构,在皇宫中主要是负责准备皇帝及后妃与其它皇室成员的饮食的地方。主要是由膳房、茶房、肉房及干肉房所组成,设总理事务大臣,下属尚膳正、尚膳副、尚茶正、尚茶副、尚膳及尚茶,人员无定数。每天御膳房开列出膳单,交由内务府审批之后才能开始动工烹调。
基本上清朝皇帝用膳的地方都在寝宫及办公处所的东西暖阁,而在用膳时膳桌必须东西向摆设,所以在膳桌的东西两侧是不得有人经过,所以上菜的太监全部都是由南门进入,膳桌的东西两侧是给皇帝坐的位置,依据礼制皇帝必须坐东向西来用膳。
由于皇帝吃的御膳通常在半天前,甚至于前一天就已做好,煨在火上保温,所以才能在皇帝吩咐传膳时可以在短时间数十个碗碟的御膳铺陈好在膳桌上。传膳太监们手捧着朱漆盒鱼贯进入进膳的宫殿,在摆上膳桌前都得由尝膳太监在每一道菜都先吃一口或以银针刺探确认无毒才可以过关。

皇帝的御膳主要是摆排场而非摆美食

在传膳完毕之后,除了侍膳太监外,其它无关人等都退下离开用膳宫殿,而皇帝就在御前太监的簇拥下步向位置坐好,由年长资深的侍膳太监来为皇帝夹菜,称之为“布菜”。膳桌分为三张,皇帝坐中间那一张,御膳就陈列在南北两侧,皇帝想吃什么,示意侍膳太监将菜盛到碗里端给皇帝吃,当然每道菜最多只能吃三口,所以每次侍膳太监盛到碗里的菜的份量也很少,最多让皇帝一口吃,吃过了三口,御前太监就会下令“撤”,侍膳太监就会将皇帝吃过的菜撤下,而且十天半个月都不会再出现。
限制吃饭时每道菜最多只能吃三口是祖宗规矩,即便是皇帝自己也无法破坏改变这项铁则。而且皇帝爱吃什么,讨厌吃什么,不仅皇帝自己不能说,即便侍膳太监猜到了也绝对不能讲出来或是与人议论,违者就是杀头重罪。为的就是怕有心人在皇帝爱吃的膳食里下药投毒。

皇帝吃顿饭最少不低于四人伺候

皇帝在吃饭时尽管可以称赞菜做得不错,也最多只能吃三口。而吃不完的剩菜,皇帝可以交代赏赐给哪位嫔妃或是大臣,由御前太监负责盛装在有开水保温的食盒中送去受赏的嫔妃或是大臣处。当然若是没有说要赏给谁,吃不完的御膳,皇帝其实是默许给太监及宫女们私下分食掉,以避免浪费。
一般来说皇帝经常是一个人自己独自吃饭,其它人没有皇帝的旨意邀请是不得与皇帝共餐。当然皇帝邀请一起吃饭的对象也很有限,除了后妃及皇子之外,就是信任的宠臣而已。皇帝吃顿饭这么多的规矩,因此中国的末代皇帝清宪宗爱新觉罗·溥仪在他的自传中描述是;“华而不实,费而不惠,营而不养,淡而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