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一个知县可以领多少的俸禄,换算成现代的货币有多少钱?
伪基新闻,让大家当 |
2017年09月07日
在一般人印象中“知县”只是正是官僚体系中最为低阶的小官,而且只要在科举考试中考上了举人就有资格出任,不过考上举人很多只能取得候补知县的资格,真正能确定当上知县的学位得考上进士才能确定有官可当。只不过实际上科举考试的筛选制度要考上举人也不容易,进士的功名更是百里挑一的严格程度,因此即使是要当个芝麻绿豆小官的知县也要经历十年寒窗苦读才有机会。而这样辛苦考上功名而上任的知县职位,俸禄银子可以领多少?可能没有你想象的多。
在清朝时,在京的知县的品秩是六品,而外省的知县的品秩是七品,若是以白银一两等于人民币200元的汇率计算,根据清朝“户部·俸饷”记载;亲王岁俸银是10,000两(约合人民币200万元),郡王岁俸银5,000两(约合人民币100万元),贝勒岁俸银2,500两(约合人民币50万万元),贝子岁俸银1,300两(约合人民币26万元),文武官员一品岁俸银180两(约合人民币3.6万元),二品岁俸银155两(约合人民币3.1万元),三品岁俸银130两(约合人民币2.6万元),四品岁俸银105两(约合人民币2.1万元),五品岁俸银80两(约合人民币1.6万元),六品岁俸银60两(约合人民币1.2万元),七品岁俸银45两(约合人民币9,000元),一般寻常百姓四口之家年收也差不多白银32两(约合人民币6,400元)左右,所以一个知县的岁俸银已经比一般的老百姓要高了。
因为到了清世宗雍正年间,为了杜绝官员因为本俸太低而向国库借贷或是干脆藉职权贪污,因此订定出了额外的养廉银加给,依据各级官员的品秩不同,养廉银所给的数字也不同,一般约是本俸的十倍至百倍左右。以一个七品知县来说,依据清朝的“钦定户部则例”所规定的俸禄发放办法来看,知县的岁俸银是45两,那么养廉银可以收到白银600两(约合人民币12万元),所以一个清朝的知县的岁俸银收入实际有645两(约合人民币12.9万元)。
因为清朝的民生消费物价本身就不高,一两银子折合铜钱是1,200文,而在当时一斤猪肉也才差不多20文钱,一亩良田只要7至8两白银,因此在清朝即便当个最基层的七品知县,收入也是相当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