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种姓制度其实跟想象的不太一样,而外人普遍有三种误解

来自伪基新闻

伪基新闻,让大家当妓者记者的自由新闻源。

2012年10月19日

印度千百年实行的种姓制度将印度分成了阶级分明的社会,每个阶级之间权利不均等,当然人格权也有高低之分,而且种姓之间互不通婚,也让种姓制度根深蒂固的存在在印度人的生活之中,对于这样生而不平等的制度,在外人眼中其实也有三个误区。

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类,实际上应该是五类

印度的种姓制度常听到的是分为四大阶级,婆罗门、煞帝利、吠舍及首陀罗。
“婆罗门”是僧侣与神接触,传达神的旨意,平常无须劳动接受四方供养,是种姓制度中最高阶级。而“煞帝利”则是统治阶级,包含军人,也是属于被供养的一个族群。“吠舍”就是一般的平民,其中也包括商人,这个阶级的人需要劳动来赚取自己所需的生活物资,而且也有义务供养婆罗门及煞帝利这个两个阶级的人。“首陀罗”则是在战争中被俘获的敌国俘虏及平民,而在表面上已经是种姓制度中的最底层,首陀罗地位比吠舍还低,很多只能当吠舍的奴隶为其劳动。
在这四大阶级之外,其实还有一个不入流的最低阶级,那就是“贱民”,而贱民实际上就是印度的原生民族的人,印度在遭到外敌入侵之后建立了种姓制度以确保自己的统治地位不可动摇,而这些原本生活在古印度大陆的原住民就被打为贱民。
而在贱民只能做社会最为底层的工作,其地位甚至于连奴隶都不如,也毫无人格权,贱民可受到其它四个种姓的欺凌甚至于杀害而加害者不会被追究罪责。

种姓制度的阶级压制不是一层压一层,而是上三层压制下两层

种姓制度将社会分为五大阶级,最上两级最为尊贵,而婆罗门可以左右剎帝利,而剎帝利统治吠舍,而吠舍则是首陀罗的主人,而贱民则是比首陀罗更为的卑贱。表面上应该是如此才对,不过实际上的种姓制度的阶级压制并不是这么样的。
印度的种姓制度起源于公元前1500年前雅利安人入侵并征服了印度,而实际上婆罗门、剎帝利及吠舍都是属于雅利安人一支,只是所司职务不同,权利略有差异而已,因此在地位上也不存在谁对谁有绝对的支配权。
但首陀罗与贱民是属于被征服的一方,因此在地位上不存在人格权,所以种姓制度被压制的阶级仅只有首陀罗及贱民。

种姓制度的观念其实并不存在整个印度社会,其实只存在印度教的社会之中

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在印度仍旧时有所闻有低种姓的人遭到其它种姓的霸凌及杀害,因此种姓制度就是印度无法根绝的社会陋习,只不过全印度都是这样不公不义的社会现况吗?
这个答案是否定的,其实还存在种姓制度观念的,除了在偏远乡村之外,另外就是在印度教信徒之间。
虽然全印度有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但却有13.4%的印度人信仰伊斯兰教,人口接近两亿人,基督教徒占2.32%,锡克教占2%,佛教占0.77%,耆那教占0.41%,其它如拜火教信仰者占0.43%。尽管印度教人口在印度占绝对多数,但在印度仍有其它少数民族及其它宗教的信徒,而这些人并不讲种姓制度,甚至于反对种姓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