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是好习惯,在唐朝有一段时期皇帝居然禁止百姓存钱

来自伪基新闻

伪基新闻,让大家当妓者记者的自由新闻源。

2018年02月09日

储蓄自古以来就是一项好习惯,存钱不但可改善生活质量,在如有意外支出亦可应付。不过在唐朝中叶之后,皇帝居然禁止百姓存钱储蓄,有钱就强迫把钱拿出来花掉买光。

老百姓会将铜钱存在瓦缸内

唐朝在历经了安史之乱后,国力大受损伤,不仅外造成藩镇拥兵割据,内有宦官弄权,连带使得民间流通的钱币也越来越少。会让钱币变少的原因,除了不外乎老百姓对时局的不安全感,想在有变乱时手头上有些钱能逃难。另外因为政府机能因为权力争斗的关系,开矿炼铜的产量也锐减。另外民间在丧葬之时也会在亡者棺椁中放置铜钱陪葬。另外国际贸易中也让唐朝的铜钱外流。
结果到了唐德宗李适主政的建中元年(780年),朝廷改变了税收方式,原本的一年征税一次改为一年两次,而且收税一律改收铜钱,不再收稻谷及布绢,原本民间的铜钱流通已经吃紧,这一政策下来更影响了民间的市场型态,出现了“物轻钱贵”的畸形现象。
新税制刚实行时,一匹绢还能卖3300文钱,等14年后一匹绢最多只能卖1600文钱,绢价跌了一半,表面上物价下跌是好事,但商家收入减少,以往卖一匹布就能缴一次税,如今得多卖一匹才交得税,就等于税率变相涨了一倍。到了税制40年绢价跌得更惨,仅剩原售价的三分之一。

古代官府的银库

新税制弊大于利,当然也有不少中唐名臣如陆贽、韩愈、白居易、元祯等,都曾上书反对这个新税制,因为他们认为农民是生产稻谷及布疋,国家直接征收实物就好了,如果让人民将东西卖了再以铜钱交税,等于是剥了人民两层皮。
但皇帝自己也有话说,市面上的铜钱流通越来越少不是皇家私吞,而且物轻钱贵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国家如果征收实物,朝廷岂不是要穷死了。
为了遏止铜钱在市场流通量日亦减少的情况继续恶化下去,朝廷曾经下令禁止铸造铜器,但成效也不大。于是到了唐宪宗李纯执政时期,就开始颁布了“禁蓄钱令”,规定私人存款铜钱不得超过5,000贯,多出的部分限期一个月内改购买物品来储存,而且依据官员品级高低论罪轻重也不同。
禁蓄钱令在实施了14年之后,到了唐文宗李昂时就放宽限制为7,000贯,但凡超过10,000贯的必须在一年内花完,如果有超过10万贯的大富豪就特别开恩,通融在两年内花完。
当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经过40年的官民角力,到了后来朝廷终于让步,在税务缴交的项目终于开放可用实物上缴抵税,仅保留供卖的酒税及盐税仍需以铜钱缴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