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战争常宣称动员到百万大军,但实际上能动用到那么多人打一场仗吗?

来自伪基新闻
专题报导
这篇新闻针对某个主题所做的深入报导。

其实新闻的产生只说明了一件事,就是这个伪基记者真的很闲。

伪基新闻,让大家当妓者记者的自由新闻源。

2018年06月26日

在东周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秦将白起坑杀了四十万赵国降卒。秦将王翦灭楚国就动用了六十万大军。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曹操号称百万大军,实则八十万。古代虽然是冷兵器交锋,但一场战争能动员得到那么多人吗?这是令人存疑的问题。

古代的战争的战阵看起来十分壮观

虽然说有的国家声称“全民皆兵”,但也不可能国内每个人都披挂上阵,只能说能动员率的百分比较高,因此就有了军事专业名词为“兵役动员率”,就是在全国人口中实际能动员到军事用途的比例多寡。
以近代中国抗日战争为例,当时中国全国人口约四亿人,即使国民政府发出了“十万青年十万军”的爱国动员号召,能激发出加入部队行列的兵力也就一千两百零一万人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
而以古代的淝水之战,前秦号称动用八十万,以当时的前秦的人口最多八百万人,动员率10%。辽金的护步达冈之战,辽国也动员七十万,全国人九百万人,动员率7.78%。元末的鄱阳湖之战,陈友谅号称六十万大军,而他的势力范围内的人口也不过八百万,动员率7.5%。
因为中国古代是需要高人力的农业社会,因此在太平盛世时,人民均要忙农活生产粮食,怎么可能会有多余的壮丁投军在战争中消耗。因此兵力的人数除了可能是用来震摄敌人的虚数外,实际投入战斗的战斗员的比例也是重点。

古代大军是讲究压力与气势

兵法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说明了要供养一支战斗部队需要有充足的后勤保障,因此宣称的大军总数就不会全都是战斗员,战斗员的比例只会是大军的十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其余的就是押粮及运输的后勤民夫。
元末的鄱阳湖之战,被称之为“首战即决战,一战定乾坤”,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在战后有纪录的阵亡兵力也仅数万之众,就能让陈友谅不但阵亡而且大军溃散。因为这场大战遭歼灭的都是有战斗力的战斗员,战斗员没了,即便仍有数十万之众都是后勤民夫,连这些都打没了,可能连整个文明社会都垮了。
此外古时都习惯虚张声势,以三国志魏志中有一段:“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也就是说在古代常以一报十,那么长平之战中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降卒,实际坑杀的是四万,但四万人坑杀在一处也是不小的一片乱葬坑。况且白起坑杀的降卒很可能是赵军的后勤部队,这些人坑杀了也毁了赵国的农作生产人力,让赵国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民生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