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八种异姓王,受封的原因各不相同,当然结局也大相径庭

来自伪基新闻

伪基新闻,让大家当妓者记者的自由新闻源。

2010年03月31日

异姓王在中国历史上是相当特殊的一群封爵,一般来说各个王朝封王大都是分封自己的子女宗族,加封异姓为王,原因各不相同,当然这些异姓王的下场也不一样。

建国功勋而封王

“王”原本是一个王朝天子的尊衔,到了东周末年因为周天子的地位衰落至谷底,各诸侯国的君主各个自行称王。虽然秦始皇灭了六国一统天下之后,废除了分封制而改行郡县制。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为王而开了异姓王的先例。后来楚汉战争之后,汉王刘邦再次一统天下建立汉朝成为皇帝,天下初定为了安抚当初支持他的其它封王及功臣,因此分封制及郡县制并行。
只不过这些汉初的异姓王的下场清一色都逃不了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分别遭到汉高祖刘邦以造反为由而发兵讨伐而剿灭。清朝入关后分封的三藩的异姓王,到了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时以“削藩”名义,也被逼到造反而遭讨伐身死。

追封先人先贤的荣衔

在中国历史上为了缅怀一些先人或是先贤,因此后世的帝王会追封前朝建立伟业或是贤哲为王,让他们永祀香火,像是汉高祖刘邦就追封大泽起义反秦的陈胜为“隐王”,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就追封自己的义岳父郭子兴为“滁阳王”。而在唐朝时唐玄宗李隆基就追封孔子为“文宣王”,追封姜尚为“武成王”。
而这类追封的异姓王,实际上只是荣衔,而且是在死后追封的,爵位也无法让后代继承,而且也没有任何政治实力。所以得以后世世代代相传。

外藩称臣而赐封

中国虽然以天朝自居,所领的疆域也是东亚最大的,但是并不是亚洲唯一的国家,在周遭邻近还是有国力不如中国的小邦,向中国称臣朝贡,因为中国的皇帝为显天朝天子的气度,而就让称臣朝贡的小邦为外藩,并将外藩的君主册封为王,例如汉朝的南越国,明清两朝的朝鲜与越南。
因为外藩有自己的国家的朝廷行政体系与领土,所以册封为异姓王也不会对皇帝自己的政权造成威胁,因此外藩的异姓王只要忠实的奉承宗主国就能平安无事的绵延万代。

外戚沾光而获得恩封

外戚做为皇帝的姻亲,而且也不像同姓宗室会对自己的皇位有威胁,有时一些得宠后妃的外戚就会让皇帝封为异姓王。最初的外戚封王是在吕后临朝听政的时候,吕后的亲戚大都封王,只不过吕后死后,吕姓的封王全都遭肃清身死。
另外宋朝时的后妃大都是来自于民间,有些时候皇帝为了给得宠的后妃拉抬地位,会给后妃的父亲封王,只不过这种的异姓王只是空有荣衔而没有政治实力的虚封而已。

权臣篡位前的地位

一些有实力篡位的权臣在改朝换代前会先封为丞相,独揽朝政,然后加九锡封公爵,之后晋封为异姓王可持天子旌旗,最后就是接受皇帝禅让登基。最早开这项篡位流程先例的就是曹操,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先拜丞相,然后就以汉献帝刘协的名义去出兵讨伐各路群雄。之后自持战功,先封魏公,后来更破了汉高祖刘邦立下的“非刘氏不得封王”的誓言,晋封魏王,还持天子旌旗。死后传位给曹丕,干脆直接逼迫成了傀儡的汉献帝刘协让位。
之后循这个模式的还有曹魏的晋王司马昭,北周的隋王杨坚,隋朝的唐王李渊,唐朝的梁王朱温。这些人到后来都逼迫胁持控制的皇帝让位。

礼遇前朝君主的“二王三恪”

“二王三恪”是新朝代开国之后,为了体现新朝的宽厚仁慈,而对禅位的前朝君主册封爵位并给一块封地,允许受诏不称臣,入朝不拜,在封地内可继续祭祀前朝宗庙,着天子冕服,持天子旌旗,享受退位前皇帝的排场,只是没有了政治权力。
晋武帝司马炎在建立晋朝之后就封曹魏的魏元帝曹奂为“陈留王”,之后宋武帝刘裕在篡位建立刘宋后也依例册封晋恭帝司马德文为“零陵王”,只不过宋武帝刘裕开了恶例后来派人杀死了已退位的晋恭帝司马德文,以致于之后改朝换代之时,前一朝的退位而封王的皇帝到后来都遭毒手。

功臣武将追封的荣衔

这类册封的异姓王就和追封先贤的性质一样,在功臣武将身死之后,为了缅怀生前为国家立下的功绩,而后来追封为王,所以只是享有荣誉的虚衔,可建祠庙享受香火祭祀。
北宋的开国名将曹彬,死后被追封为“济阳郡王”及“鲁王”,南宋的名将韩世忠死后被追封“通义郡王”、“蕲王”,岳飞后来被追封为“鄂王”。

太平天国封王

太平天国在中国历史上是相当特殊存在的政权,除了高度的政教合一,“王”在太平天国就是不值钱的爵位。尽管最初在咸丰元年(1851年),洪秀全自己称天王之外,另外封了五名开国元勋为东王、西王、南王、北王及翼王,之后又加封了燕王。天京事变后,封王就浮滥到不可收拾,到灭亡前共封了两千多个王。
当然这两千多位的王,随着太平天国的覆灭,不是战死沙场就是投降清军没了王位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