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兩銀子換算成現代的貨幣價值多少?越到近代價值越低
偽基新聞,讓大家當 |
2018年12月13日
看古裝劇中主角到酒樓吃頓飯要結帳時,從腰包里掏出一錠銀子出來,不過實際上在古代的時候,銀兩並不是主要的消費支付貨幣,但古時候即便有一兩銀子兌換一千制錢的官價,但是若是以購買力來換算今日的價值又可能是多少?
白銀做為貴金屬,在很早以前就做為貨物交易的貨幣,因為古代的採礦技術較低,所以白銀的產量有限,而且各個朝代的生產力與物價的差異,因此一兩銀子的購買力也有所不同,因為大米是古代最基礎的民生必需品,就以大米的物價來換算一兩銀子相當於現代貨幣的價值。
唐朝貞觀年間因為社會穩定,所以一斗米賣5文錢,以一兩銀子折合一千銅錢來算,一兩銀子可購買兩百斗米,十斗為一石,即二十石。一石約為60斤,現代1斤米約為人民幣1.75元(約合新台幣7.65元),一兩銀子約為人民幣4,130元(約合新台幣1.8萬元)。到了開元年間通貨膨脹,大米漲價到一斗10文錢,一兩銀子約為人民幣2,065元(約合新台幣9,033元)。
在宋朝時以兩千銅錢折銀一兩來計算,太平時期的米價約為三百至六百文錢,一兩基本上能買到四至八石米,以宋朝一石為66斤計算,一兩銀子約為人民幣924至1,848元(約合新台幣4,041至8,082元),也有一說宋朝一石為96斤,一兩銀子約為人民幣672至1,344元(約合新台幣2,938至5,877元)。
以明朝萬曆年間為例,一兩銀子可以買到普通質量的大米兩石,當時一石約為94.4公斤,一兩銀子就能買到188.8公斤的大米,約就是377.6斤,所以明朝的一兩銀子約為人民幣660.8元(約合新台幣2,890元)。
到了清朝,銀兩的價值貶得更低,因為清朝中葉時期因為國際貿易的關係,國外的銀元大量流入中國,主要是購買中國產的茶葉及瓷器,而到了清朝時期一兩銀子就相當於人民幣200元(約合新台幣874元)的購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