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還仍舊統治中國大陸期間所發行過的短命貨幣,但最終的下場都是貶值成廢紙
偽基新聞,讓大家當 |
2015年01月30日
中華民國目前流通的貨幣是新台幣,不過在建國之初繼承了清朝末年的混亂局面,因此在統治中國大陸時期也發行了一些短命的鈔券,雖然是為了應付混亂的時局而發行的,但也早成了當時金融秩序更加的惡化。而在歷史上一共發行了這些貨幣;
這是在民國初年由各省的軍閥為了籌措軍費而自行發行的地方貨幣,因為是自己所發行的臨時鈔券,並沒有兌換的準備金,因此僅限在戰時在地區強迫流通,在戰後往往都成為一迭廢紙。
簡稱關金券。原本中國的海關是以白銀來徵收關稅,但是到了民國十八年(1929年)世界的銀價下跌,金貴銀賤,因此影響了海關的稅收。因此民國十九年(1930年)海關就改用金單位來收稅,所以民國二十年(1931年)開始發行關金券來用來繳納關稅之用。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以關金券1元折合法幣20元的兌換率,與法幣共同流通成為正式的貨幣之一,直到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發行了金圓券之後才停止發行。
從民國二十四年起,法幣曾經是中華民國的正式國家貨幣,最初由中央銀行、中國銀行及交通銀行為發行單位,最初一開始是中國相當具有公信力的貨幣,但是在中國抗日戰爭開打之後,因為軍事支出加劇龐大而導致法幣嚴重貶值而惡性通貨膨脹,最終導致崩潰。
是在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期間發行的法定貨幣,原本是用來取代已經完全貶值無用的法幣及關金券,兌換比率以 300萬法幣換1元金圓券,但結果還是抑制不了因為內戰造成的通貨膨脹,而迅速貶值,讓不少人一夕之間一無所有。
中華民國在丟失了整個中國大陸的領土後,原本流通的金圓券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就以4萬兌換1元人民幣回收後銷毀。
這是中華民國政府在中國大陸所發行的最後一版貨幣,主要是用來兌換已經急速貶值的金圓券,兌換比以5億金圓券換1銀元券。但是在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當時中華民國政府的金融信用已經完全破產,所以即使發行了銀元券也迅速不被民間信賴與接受。